几乎与这些学术研究院比邻的是国家造币厂。在这幢18世纪晚期的建筑物里,气氛肃静,参观者可以观看钱币制造过程,还可到其附设的一所钱币和勋章收藏馆里饱览一番。
新桥 建于1578至1604年间,其名虽曰“新”,其实是巴黎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桥,因为其他早于新桥的都已重建。新桥的坚固程度已成为谚语,巴黎人习惯说“固若新桥”。新桥的中部正好由城岛作为支撑,由此有5个桥拱延伸至左岸,7拱延伸至右岸。托梁的护墙上饰有250多个怪诞的人面装饰。护墙在每一个桥柱处都弯向水面形成半月形。这座桥曾是巴黎主要街道和永久性集市,历时长达200年。虽然新桥一直在定期修葺,但总的来说,今日的新桥仍不失其原来面貌。
巴黎城岛 塞纳河下游新桥下面就是城岛的顶端,该岛已辟为一座由开花树丛围绕,有碎石小径和古树下设有粗面石椅的三角形公园。环绕公园的卵石铺就的堤岸最受太阳浴者和情侣的青睐。自公园登上新桥的石阶上, 矗立着国王亨利四世的一座骑马铜像,用以纪念他对修建此桥的支持。现今的铜像是1818年的一件复制品,原件成于1614年,是巴黎第一座立于公共道路旁的雕塑像。铜像对面是太子广场的狭窄入口。太子广场建于1607年,以亨利的储君即后来的路易十三命名。广场原是一色三角形的红砖墙白石尖顶的房屋,1871年沿底边的街道拆除建为法院的一部分。船形的城岛长10条街,宽5条街。有8座桥与两侧河岸相连,第9座桥则通向东南的平底船形的圣路易岛。早期罗马总督府邸(现为法院),在13世纪曾由路易九世在原址处重建,100年后腓力四世又进行扩建,增加侍卫队营房,房顶设有灰色炮塔,令人望而生畏,但其哥特式厅堂却引人注目。府邸中的大厅,在历代国王当政时期,一直用作高等法院议事之所,因其哥特式的优美建筑风格而名扬全欧。然而,1618年和1871年两次大火把原有房舍毁掉很多,其他大部分则焚毁于1776年。现在,大厅已用作各个法庭的候审室。就在大厅邻近的第一民事法庭里,革命法庭自1793年起开始审讯,把2600人送上了断头台。当时罪犯被定罪后,即被押往由石阶连通的侍卫队营房地牢,等候囚车送往刑场。这所侍卫队营房迄今仍存并已向游人开放。在这府邸庭院内,曾发现法兰西伟大的古建筑之一,即“圣堂”。这个小礼拜堂由路易九世于1243至1248年间诏令修建,是一幢歌特式放射型建筑风格的杰作。建筑师大概名叫皮埃尔,他以大胆手法,把穹隆状天花板置于细长优美的柱梁搭成的支架之上,墙壁则用彩色玻璃镶嵌而成。这个精美的教堂设计用于保存耶稣受难时用过的棘冠。路易九世从威尼斯人手中购得这一遗物,而威尼斯人是从拜占廷拉丁国王鲍德温那里典当到的。其他的圣物,如耶稣受难十字架的铁钉和木片也曾为该教堂的珍藏,其残余部分今为圣母院珍藏。
路易-菲力普国王(1830-1848)统治下开始了由奥斯曼男爵主持的城岛“净化”,这一工作延续到其继任者拿破仑三世。“净化”计划包含大规模拆除古老结构,拓宽街道和广场,建造大型的新的政府建筑物,包括法院的部分建筑。府邸邻近原金银匠码头的部分已成为巴黎市侦察队,司法警察总部,4楼上还有一个小型博物馆。
穿过皇宫大道的另一座19世纪建筑物是警察署。警察署的远处是圣母院前的广场,该广场由奥斯曼拓宽了6倍。奥斯曼还把巴黎第一医院——主宫医院由广场的河岸一侧迁至内侧,它们都是1868年的建筑物。
巴黎圣母院 广场的东端是巴黎圣母院。这座大教堂的所在地,正是巴黎人一向保留下来以进行宗教礼拜活动的场所。居住在古巴黎城的高卢-罗马舟子们,曾在这里筑起他们的朱庇特神坛。到基督教盛行时,在神坛的原址上修建了一所教堂。巴黎第一任主教圣但尼成为巴黎的主保1。巴黎的红颜色代表这位殉道教徒的鲜血,根据传说,他在被斩首之后,拣起自己的头颅,阔步走出刑场。1159年,莫里斯任巴黎主教。他决定把年久失修的圣艾蒂安大教堂和6世纪的圣母院并为一所哥特式建筑风格的新教堂。这种风格形成于法国,且有一种新发展出来的结构即飞拱,便在修建圣母院的工程中得到采用。飞拱增加外观之美,且使内部圆柱增加凌空之势。这次改建工程始于1163年,1345年才告完成。